首页 > 专题专栏 > 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 > 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 政策文件与解读

红谷滩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 全力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行动方案

来源:聚焦“一号发展工程”全力发展数字经济 发布日期:2022-09-23 14:48:0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积极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省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推动南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会精神,以及省、市深化发展和改革双“一号工程”推进大会、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大会有关工作部署,着力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把握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红谷滩区全省行政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创新中心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世界VR产业大会永久举办地的带动作用,统筹布局数字经济“一城九园”,加快建设元宇宙试验区的“一心两翼一片区”,主攻九大重点任务,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着力建设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引领核心区,为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扛起“作示范、勇争先”光荣使命、谱写红谷滩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增添新动能。

(二)工作目标

重点围绕元宇宙及相关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数据和云计算)、VR/AR、人工智能与5G、数字文创、智慧会展、信息安全服务、数字金融等八大产业赛道,加快推动红谷滩九龙湖“元宇宙”试验区建设,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引领核心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成为红谷滩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区广口径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50%左右,打造数字化科技先导区、数字化产业核心区、数字化融合引领区、数字化治理示范区和数字化建设标杆区。

——数字化科技先导区。数字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打造一批标志性创新平台,形成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新组建数字产业创新平台20个以上,独角兽(种子、潜在)企业10家以上;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5件以上,累计实施数字经济领域重大科技项目20项以上。

——数字化产业核心区。聚力建设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城区,“元宇宙”试验区在全省发挥引领示范效应。VR产业赛道进入全国领先行列,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前沿领域新业态提速发展。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300亿元以上,VR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150亿元以上。

——数字化融合引领区。数字文创、数字商贸、智慧会展等服务业数字化融合新业态快速发展,全区网络零售总额100亿元以上,“鸿鹄VR+旅游”品牌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

——数字化治理示范区。智慧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平台化、协同化、可视化管理应用成为常态。城市治理场景更加丰富多元,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生态保护、社会管理、疫情防控等领域形成一批标杆性应用场景,充分释放“数聚慧治”的成效。“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力争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在网上可办率100%,全程网办率达90%(涉密和特殊事项除外),力争达到全国政务服务标杆城市水平。

——数字化建设标杆区。建成高速、智能、泛在、安全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云—网—边—端”融合应用体系架构初步建成。每万人5G基站数达到25个以上,5G企业用户普及率60%以上。物联网由网络覆盖向应用覆盖加速升级,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突破150万个。

二、重点任务

(一)探索试点先行,打造“元宇宙”试验区

1.做好产业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元宇宙”试验区产业规划。积极配合市资规局做好“元宇宙”试验区空间规划,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核心区。探索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业,在“元宇宙”试验区打造VR智能制造产业园。按照“一心”(九龙大道两侧数字经济创新引领核心区)、“两翼”(VR科创城和慧谷产业园)和“一片区”(九龙湖片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布局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头部企业总部产业集群、政务大数据产业集群、数字文创产业集群和元宇宙行业应用产业集群。

2.推动开发建设。加快推进九龙大道两侧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核心园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争取省市支持发行政府专项债,推动项目整体开发建设,与头部企业合作推进产业招商,力争“一年出形象、两年见产业、三年上规模”。

3.强化招商引资。加快与华润、江西数字集团等项目合作洽谈,加快导入总部基地和产业生态链项目,发布场景应用清单,大力培育元宇宙应用龙头企业,引入XR制造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

4.争取政策支持。争取省市支持,在“元宇宙”试验区全面开展我省数字经济“五链融合”的新政策、新机制、新应用场景试点,从人才、资本和市场的政策和推进机制上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探索园区市场化运营管理,选聘国内一流专业化运营商负责后期园区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服务。

5.做好基础设施配套。高标准完善周边商业配套、教育配套、交通配套和生活配套,构建布局合理、有机统一的生产生活体系。

(二)坚持创新引领,提升创新策源新能力

加强数字经济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实现技术、平台、人才等数字创新资源汇聚融合,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底座。

6.实施关键数字共性技术攻坚工程。面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智能计算等领域,以江西省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南昌研究院、中国移动虚拟现实创新中心、联想人工智能研究院、红谷滩高通影创联合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为平台,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应用为牵引,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制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落地。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重点企业进行联合攻关,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鼓励云上江西、北京理工大学(南昌)标准检测平台等企业、科研院所参与数字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和标准建设。到2025年,累计实施数字经济领域重大科技项目20项以上。

7.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以“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为契机,加快浙江大学南昌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落地生效。鼓励江西移动、海康威视、数字江西等区内骨干企业与大院大所联合设立或独立设立研发中心,推动年营业收入3亿元以上的数字经济领域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依托红谷滩区驻昌高校人才资源、科技成果富集等优势,重点围绕虚拟现实、数字文创、数字金融等产业细分领域开展校地战略合作,大力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延伸、科技成果转化,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支持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力争到2025年,打造20个以上数字产业创新平台。

8.实施创新人才引育工程。深入推进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和市场化运营,积极开展“10万人才来昌留昌”相关活动,做好省“双千计划”、市“双百计划”等人才工程的申报推荐工作,积极对接“洪城计划”入选项目落户我区并做好跟踪服务。围绕重点数字产业需求引进和培养一批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合作共建江西财经大学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华东交大智慧建筑创新中心等数字产业学院。实施企业家数字素养提升工程,依托“一城九园”等产业园区全力培养数字领域企业家、创投家,支持南昌大学、软通动力等高校、龙头企业等合作共建数字经济产教融合联盟和人才培育基地。加快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示范基地申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2025年,力争引进和培育20名左右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

(三)壮大核心产业,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实施强链延链补链行动,发展融合型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建设一批全省领先的数字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数字产业实力。

9.做优做强虚拟现实(VR)产业。先行先试打造“元宇宙”试验区,重点打造九龙大道两侧700亩核心园区“一心”,VR科创城、慧谷产业园“两翼”,九龙湖“一片区”,形成产业承载空间核心圈。充分发挥红谷滩区VR产业先发优势和创新人才集聚优势,协同中国移动VR创新中心等VR科研创新机构,推动VR产业做大做强。协办好世界VR产业大会,扩大品牌影响力,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对我区VR产业已授权专利进行分类梳理,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借助新兴技术手段,向我区VR企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和优质的综合性服务,进一步推动VR与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系统发展。大力推动数字孪生等VR技术在红谷滩区社会治理、公共安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工业、交通、园区等重点领域应用。全力推动VR科创城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VR研究院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助力南昌打造为“世界级VR中心”。力争到2025年,全区VR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0亿元。

10.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以红谷滩区慧谷产业园、用友产业园等数字经济园区为载体,面向应用软件、互联网游戏、数字内容、信息安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等领域,支持腾讯天美、世纪华通、用友软件、东华软件、软通动力、云上江西、江西倬云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建设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重点发展以虚拟现实、系统集成和以政务、医疗、教育等为代表的行业应用软件和服务。到2025年,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达到100户以上,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

11.着力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探索未来科学城建设,全力推动九龙湖“元宇宙”试验区建设,加快编制九龙湖“元宇宙”试验区建设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元宇宙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元宇宙及相关产业发展。聚焦前沿领域,依托江西省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南昌研究院、中国移动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加强元宇宙底层核心技术基础能力的前瞻研发,推进深化感知交互的新型终端研制和系统化的虚拟内容建设,探索行业应用,引进和培育一批掌握元宇宙关键技术及应用的领军企业。

(四)深化产业变革,增强转型升级新动能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深化服务业数字化赋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推动一二三产创新协调发展。

12.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赋能。探索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业,在南昌VR科创城打造VR智能制造项目。依托联想人工智能研究院、江西省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5G、AR/VR、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广泛推广“机联网”“厂联网”等示范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实施企业上云计划,引导区内小微企业使用国内主流云服务商的云主机、云存储、云桌面、云网络、云安全、云办公、云管理、边缘云等应用服务,降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营成本,提升生产、运营、服务效率。

13.推动商贸数字化转型。发展电商直播、泛娱乐直播等直播经济,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商直播龙头企业。持续开展“赣品网上行”“双品购物节”等电商节庆活动,到202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网络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指导商业街区开展数字化改造,支持、引导建设或改造一批智慧商超和农贸市场,到2025年,全区建成2条以上智慧街区,2个左右智慧农贸市场。发展新零售业态,培育一批新零售示范企业,积极推广无人店、智能便利店、自动售货机,到2025年,全区新增新零售示范企业(门店)10家。

14.推动数字文创提质发展。支持惠民文化建设与服务数字化,实现文化场馆服务人次的自动化采集、统计、呈现,达到100%覆盖率。引导支持社会化博物馆、展览馆、大型连锁书店开发数字化产品,到2025年达到60%覆盖率。推动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智慧图书馆建设。支持数字文娱原创研发,大力推动影视动漫、电子游戏行业发展,积极举办全国性电竞赛事等活动。加快打造集游戏研发、游戏发行、IP 孵化与制作及研运一体的游戏产业生态。大力推动5G、物联网、AI、VR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广泛运用,深化智慧景区建设,打造“鸿鹄VR+旅游”品牌。

15.推动数字金融创新发展。支持金融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线上信用产品,积极发展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型金融,推进企业信用信息与“信易贷”平台对接。鼓励金融科技与组织创新,鼓励设立互联网银行等创新型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对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

16.推动数字农业提速发展。加快红谷滩元宇宙-VR数字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加大智慧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与成果的推广应用,强化智能识别、智能传感等物联网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动应用智慧农业技术辅助农业生产。到2025年,全区建设2个左右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加强数字化农机具推广应用,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智慧养殖、园艺作物智能化生产等数字化项目,推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云农场建设等融合发展。

17.推动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升级。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加工配送中心、产地集配中心和交易中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民间合作,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全面提升农产品商贸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建立农产品大数据系统,整合加工、仓储和流通各环节数据信息,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五)布局数字基建,夯实数字经济新底座

18.实施网络基础设施覆盖工程。加快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网和“双千兆”建设,推动千兆光纤网络逐步向行政村延伸覆盖,加大公共资源的开放力度,为5G基站、通信机房及配套通信设施建设提供场所和便利,推动5G网络在全区社区和行政村基本覆盖,在南昌VR产业基地、南昌VR科创城、慧谷产业园、绿地国际博览城等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加速打造面向公众通信、企业服务和公共服务的5G室分网络。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积极推进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对各类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开展全面IPv6升级改造。提高NB-IoT网络覆盖深度广度,逐步向农村和农业示范区延伸,建设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搭建统一物联网(IoT)管理平台,打造省内领先的物联网生态系统。到2025年,每万人基站数达到25个,5G企业用户普及率60%以上。

19.实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立足数据汇聚应用需求,加快建设一批大型通用数据中心和行业性数据中心,同步搭建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多元普惠计算设施,推动数据中心从存储型向计算型升级,推动数据中心与多元算力协同发展,为新型智慧城市提供有效支撑。面向南昌VR产业基地、南昌VR科创城、慧谷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企业提供IaaS、PaaS、SaaS等云服务,打造中部领先的互联网数据汇聚地和云服务生态基地。

20.实施融合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推动信息化手段在电网中的应用,重点建设运营好以特高压为骨干的智能电网。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结合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和城市更新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智慧灯杆建设,按照能合则合的原则,鼓励多杆合一设置综合杆。依托“i南昌”舒心停车应用,鼓励现有或新建停车场按照智慧停车管理要求,升级改造停车设备系统。

21.实施网络安全设施保障工程。完善网络安全体系,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级保护制度,实施“关后门”“堵漏洞”“防断供”关键防护和数据保护。实行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明确各环节安全责任主体,防范数据泄露和被非法获取。建立数据安全评估制度、安全责任认定机制和重大安全事件及时处置机制,制定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根据上级部署,巩固提升信创工程成果。

(六)探索市场配置,发掘数据要素新价值

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统筹数据开放共享、安全保护,加快建立开发利用、确权定价、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释放数据价值。

22.实施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工程。实施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工程。推动各部门按要求全面梳理本单位政务数据资源,在南昌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成编目和挂接,编制形成全区统一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协调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实行“一数一源一标准”,实现相关系统、数据向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全量汇聚,并依目录要求实行动态管理,为政务数据共享、数据价值挖掘、数据开发创新等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23.实施数据要素交易流通工程。配合市级相关部门争取省大数据交易中心落户我区,加快数据交易场所及配套机构建设。

(七)拓展设计研发,丰富数字化应用新场景

聚焦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发挥数字技术和企业优势,促进应用场景有序建设与开放,加快打造“全景红谷滩”。

24.实施应用场景统筹谋划工程。研究制定全区数字技术应用场景行动计划,构建与数字化发展高度契合的多元应用场景。深化推进政务服务、政府运行、生态保护、市场监管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围绕精细智能的数字治理场景,有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智慧水利、数字乡村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围绕跨界融合的智能生产场景,深入推进生产制造、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现代农业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围绕智慧共享的数字生活场景,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健康、教育就业、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重点打造“智慧交通”“VR+教育”“VR+医疗”“VR+文旅”“VR+公安”等具体应用场景。

25.畅通场景供需渠道。共同探索“政府搭台、各方出卷、企业答题”模式,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机衔接。组织各部门、企业分别提出诉求,梳理形成“机会清单”“产品清单”向社会公开发布。搭建线上线下发布平台,举办场景沙龙、对接会等主题活动,将应用场景转化为市场机会。启动创新应用实验室和未来场景实验室建设,为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和市场验证。完善共建共享机制,鼓励数字经济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组成场景建设联合体,协同开展场景建设。

26.加快场景示范推广。探索建设区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滚动推进项目库,打造一批数字应用场景集成示范区与孵化器。全面落实应用场景“十百千”计划,分批次制定《红谷滩区数字经济产品服务推荐目录》,引导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应用企业创新产品(服务),围绕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制造等领域,持续在全区范围内征集应用场景需求及优秀解决方案,建设10个以上应用场景示范,50个以上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培育100个左右具有爆发潜力的高成长性企业。

(八)推进数字治理,打造社会管理新能级

加快完善“数字政府”管理体系,推动数字社会发展,打造全市城区数字化治理典范和样板。

27.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工程。提升智慧便捷的服务能力,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签)章互通互认,深化“免证办理、相同材料只交一次”改革,建设政务服务地图,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建立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画像,推进政务服务平台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深化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分级分类打造“一站式”主题集成服务。加强政务服务事项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市域通办、跨省通办,打破事项办理属地限制,建立健全异地代收代办工作机制。

28.市域治理“一网统管”工程。加强信息化技术对政府治理的赋能作用,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数字化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能力,建立健全多渠道智慧化监测预警机制,实现疾病及相关因素多维多点的预警预测及处置闭环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智能化监测预警处置水平。深化智慧新警务、智慧消防、智慧司法建设,加强住房城乡建设数字化管理。运用“智慧平台”开发“餐饮单位风险等级评定”模块,全面建立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及中型以上餐饮服务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建立互联网+药店,通过接入我局智慧监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智慧监管新模式。全面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行部门联合抽查,将抽查结果及时公示,实现“守信无事不扰、失信处处受限”,推动信用监管。积极探索推进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归集数据,推行“信用+大数据”监管。继续推行“工品查”的使用,同时将产品质量日常检查情况录入智慧平台终端,实现信息中心数据共享,及时掌握产品质量监管情况。持续推动政务信息系统和公共安全视频的统筹接入,打造各行业、各领域数据应用专题。

29.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工程。强化“赣政通”办公协同,推动区、乡、村三级非涉密公文100%接入交换体系,实现各级各部门收文、拟文、审定、签发、盖章、发文全程电子化,促进“指尖”办文“零时延”。加大视频会议系统推广应用,加强与各片区、各部门视频会议系统兼容对接,实现纵向三级全覆盖、横向全联通,提高政府内部办公效率。进一步完善“赣政通”与“赣服通”的联通渠道,全面推行“赣服通”前端受理、“赣政通”后端办理的“前店后厂”政务服务新模式。推进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设机关内部“一件事”集成协同应用,推动机关内部办事流程再造和效能提升,搭建高效协同“内跑”体系,实现“材料申请一张表,办事平台一张网,部门联办一件事”,一次申报、限时办结。

30.数字教育工程。推进区级智慧教育示范校和智慧教室建设,完善智慧考试创新应用,加快智慧作业推广普及。强化智慧研训,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惠共享。推进“智慧阅读”工程,共同开展课后在线辅导试点,探索“5G+VR”教育应用场景建设,强化数据治理和网络安全保障。

31.数字养老工程。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推动市场化和公益性养老适老服务互补,促进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与互联网健康、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共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升级优化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为老龄人口提供全方位、智慧化、个性化的便捷服务。推广普及智能养老设备和服务APP,全面提高居家养老、医养、安防、娱乐等服务水平。积极推动老年课堂、网络社区、预约上门服务等应用,提升老年人基本数字技能。

32.数字社区工程。聚焦流动人口管理、重点人群监管等治安防控需要,推进视频监控、智能门禁、身份认证、车辆识别等技术产品在社区部署应用,加强对社区流动人口、重点人群、车辆的有效监控。推进社区数据采集、政务服务、基层党建、养老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家政服务、住房租赁、协商自治等各项业务的统一平台管理、一体化服务。加快社区视频监控建设应用,开展对社区环境卫生、车辆出入、社会治安、矛盾纠纷等社区综合运行情况的实时可视化展示和智慧化管理。

33.数字乡村工程。加快推动农业地区水利、公路、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和疫情防控数字化水平。建立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打通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加强农村生态系统监测、人居环境监测,对农村地区垃圾收运、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维护等进行数字化监测分析,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水平,打造绿色智慧乡村。提升乡村数字治理能力,推进乡村党务工作线上线下协同开展。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通过主流思想网上传播、融媒体中心建设、乡村特色文化宣传、村基层文化服务机构信息化,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九)创新机制供给,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

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围绕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制度供给,聚焦包容开放,努力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的最优生态。

34.完善市场主体培育机制。实施数字经济企业培育行动,建立数字经济领航企业培育库,优选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引导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技术人才,实现产业的数字化赋能和数字产业的跃升发展。围绕数字经济产业赛道,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的“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企业。建立完善“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加强对数字经济领域重点培育企业的帮扶、指导、服务。

35.优化审批服务机制。推动开展“一照多址”“集群注册”“住所承诺制”等登记改革,推动各部门数据共享、流转,深化“宽入严管”的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各部门数据共享、流转,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模式。鼓励在南昌VR产业基地、南昌VR科创城等数字经济特色园区,探索建立数字服务中心窗口,全程代办数字经济企业ICT等各类证照。

36.建立健全监管机制。鼓励文化、市场监管、税务、公安等相关监管部门合理制定数字经济政务创新服务清单,探索建立应用场景建设容错纠错机制,探索“沙盒监管”措施,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领域监管。对新业态新模式设置一定的观察期,预留发展空间。对存在较大潜在风险的,依法依规严格监管。对触及法律法规红线的,坚决依法予以取缔。强化专利保护宣传,完善技术专利保护协同机制,建立专利侵权快速处置机制。

37.创新招商工作机制。聚焦重点产业赛道,组建红谷滩区VR-“元宇宙”招商尖刀班,引育能带动上下游发展、积蓄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增强产业竞争力。对阿里巴巴、华为、腾讯、世纪华通等链主企业实施头部企业落地计划,“一企一策”量身定制专项招商政策,积极推广“轻资产、重资本” 招商模式和产业链招商模式,持续引进国内外知名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在红谷滩设立区域总部、研发总部、业务总部,积极与头部企业合作引进培育一大批有成长潜力的数字经济独角兽、瞪羚和雏鹰企业。

38.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对南昌VR科创城、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示范基地、海康威视区域总部等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项目优先纳入重大项目计划,给予精准帮扶。组织实施数字经济领域年度“项目大会战”,推动重大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研究建立针对数字经济产业项目特点的服务保障机制,对列入各级重大项目目录的数字经济产业项目,强化项目前期服务,配合推动“拿地即开工”模式,鼓励提供代办帮办服务。对极具引领性的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39.畅通合作交流机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交流,积极承接发达地区数字产业及相关领域产业转移。深度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发展,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持续落实与广东省七市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建立跨地区“数字经济产业飞地”,开展与杭州钱塘区等发达区域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好世界VR产业大会的全球影响力,组建产业联盟,推动数字产业加速集聚。支持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有关组织在红谷滩区举办具有全球性和全国性的数字经济会议、论坛、展览活动。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规格成立红谷滩区发展数字经济领导小组和区数字经济办,高位推动全区数字经济发展。强化智力支撑,高标准建立全区数字经济智库。各片区各单位各部门要把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财税保障。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统筹区级相关资金用于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加大对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场景、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及试点示范等支持力度。发挥政府采购政策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产品和服务率先在政务领域应用,支持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示范应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项扶持政策,以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

(三)强化融资支持。积极争取省市数字经济发展基金向我区倾斜,加快与省市国资平台联合组建总规模不低于30亿元的VR产业母基金,重点扶持区内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具备高成长性、有上市潜力的数字经济企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效应,谋划设立数字经济融资风险补偿基金,重点扶持区内种子期、初创期的数字经济企业,逐步建立针对数字经济领域产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模式。引导优质数字经济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服务模式创新,面向数字经济企业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订单抵押等多种专属信贷产品,为数字技术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加大驻区金融机构对我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组织开展金融助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产融对接会。

(四)加强人才支撑。制定数字经济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制定“高精尖缺”数字经济引进人才政策,在研发、落户、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更具吸引力的政策,积极探索按照企业贡献下放人才政策自主权。深化校地合作,支持高校设置数字经济类学科专业或开设相关产业学院,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协调联络机制,千方百计留住在昌高、中职毕业生。发挥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优势,组织开展技能人才实训活动,努力破解企业一线用工难的现实问题。

(五)降低要素成本。加强用地、用能等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重点保障。积极支持将数字经济发展领域项目纳入国家或省级重大项目清单,对纳入国家重大项目以及省政府重大项目清单单独选址项目清单的数字经济发展领域重大建设项目,使用国家配置用地计划指标。争取省市支持,在我区布局MO、M1用地。在规划许可的前提下,鼓励各地积极盘活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和家庭住所、租赁房等资源,为数字经济主体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加电力市场化交易。开通数字技术企业电力接入绿色通道,优先保障数字经济园区、企业电力接入。

(六)营造发展氛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机构组织不定期举办数字经济高峰论坛,加强对数字经济前沿技术和发展风口研判,搭建技术研讨、产品推介、合作对接平台。将数字经济知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专业能力培训计划,每年举办数字经济培训班。紧扣国家和省、市有关数字经济发展重要决策部署,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加大数字经济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宣传力度,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撑和良好社会氛围。

(七)强化考核督导。区数字经济办切实履行好牵头抓总职责,出台年度工作计划,细化工作举措,对数字经济重点工作任务实行“每月一跟踪、每季一调度、半年一讲评、全年一考核”。统计部门要强化数字经济相关统计分析工作。考核部门将数字经济发展工作纳入全区综合考核内容并强化结果运用,对工作成效显著的予以通报表扬,工作落实不力的予以问责,进一步调动各片区各单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附表:《红谷滩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 全力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行动方案》重点任务清单

附表

《红谷滩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全力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行动方案》重点任务清单

序号

工作任务

主要内容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一、九大任务(共39项)

(一)探索试点先行,打造“元宇宙”试验区

1

做好产业空间规划

编制完成“元宇宙”试验区产业规划。

区科工局

区商务局

积极配合市资规局做好“元宇宙”试验区空间规划,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核心区。

区资规局

区商务局

探索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业,在“元宇宙”试验区打造VR智能制造项目。

区科工局

区资规局

规划布局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头部企业总部产业集群、政务大数据产业集群、数字文创产业集群和元宇宙行业应用产业集群。

区发改委

区科工局

区商务局

区政数局

区文广新旅局

2

推动开发建设

加快推进九龙大道两侧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核心园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推动项目整体开发建设。

区科工局

区商务局

区城投公司

争取省市支持发行政府专项债。

区财政局

区发改委

区科工局

与头部企业合作推进产业招商。

区科工局

区商务局

区文广新旅局

区金融办

3

强化招商引资

加快与华润、江西数字集团等项目合作洽谈,加快导入总部基地和产业生态链项目。

区科工局

区商务局

区城投公司

发布场景应用清单,大力培育元宇宙应用龙头企业,引入XR制造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

区发改委

区科工局

区商务局

4

争取政策支持

研究制定元宇宙专项政策和人才专项政策。

区发改委

区科工局

区委人才办

区人社局

5

做好基础设施配套

高标准完善周边商业配套、教育配套、交通配套和生活配套,构建布局合理、有机统一的生产生活体系。

区发改委

区科工局

区商务局

区教体局

区城管局

区住建局

(二)坚持创新引领,提升创新策源新能力

6

实施关键数字共性技术攻坚工程

面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智能计算等领域,以江西省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南昌研究院、中国移动虚拟现实创新中心、联想人工智能研究院、红谷滩高通影创联合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为平台,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应用为牵引,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制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落地。

区科工局

区市场监管局

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重点企业进行联合攻关,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

鼓励云上江西、北京理工大学(南昌)标准检测平台等企业、科研院所参与数字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和标准建设。

到2025年,累计实施数字经济领域重大科技项目20项以上。

7

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以“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为契机,加快浙江大学南昌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落地生效。

区科工局

鼓励江西移动、海康威视、数字江西等区内骨干企业与大院大所联合设立或独立设立研发中心,推动年营业收入3亿元以上的数字经济领域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依托红谷滩区驻昌高校人才资源、科技成果富集等优势,重点围绕虚拟现实、数字文创等产业细分领域开展校地战略合作,大力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延伸、科技成果转化,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支持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

区科工局

区发改委

区文广新旅局区金融办

区委宣传部(校地合作办)

力争到2025年,打造20个以上数字产业创新平台。

8

实施创新人才引育工程

深入推进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和市场化运营,积极开展“10万人才来昌留昌”相关活动,做好省“双千计划”、 市“双百计划”等人才工程的申报推荐工作,积极对接‘洪城计划’入选项目落户我区并做好跟踪服务。

区科工局

区委人才办

区人社局

围绕重点数字产业需求引进和培养一批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合作共建江西财经大学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华东交大智慧建筑创新中心等数字产业学院。

区科工局

区委人才办

区人社局

实施企业家数字素养提升工程,依托“一城九园”等产业园区全力培养数字领域企业家、创投家,支持南昌大学、软通动力等高校、龙头企业等合作共建数字经济产教融合联盟和人才培育基地。

区人社局

区科工局

加快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示范基地申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2025年,力争引进和培育20名左右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

区教体局

区人社局

区科工局

(三)壮大核心产业,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9

做优做强虚拟现实(VR)产业

先行先试打造“元宇宙”试验区,重点打造九龙大道两侧700亩核心园区“一心”,VR科创城、慧谷产业园“两翼”,九龙湖“一片区”,形成产业承载空间核心圈。

区科工局

区资规局

区商务局

协办好世界VR产业大会,扩大品牌影响力,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区科工局

区商务局

对我区VR产业已授权专利进行分类梳理,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借助新兴技术手段,向我区VR企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和优质的综合性服务,进一步推动VR与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系统发展。

区市场监管局

区科工局

大力推动数字孪生等VR技术在红谷滩区社会治理、公共安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工业、交通、园区等重点领域应用。

区发改委

区科工局

区市场监管局

区教体局

区文广新旅局

区卫健委

区城管局

全力推动VR科创城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VR研究院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助力南昌打造为“世界级VR中心”。力争到2025年,全区VR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0亿元。

区科工局

区发改委

区资规局

10

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

以红谷滩区慧谷产业园、用友产业园等数字经济园区为载体,面向应用软件、互联网游戏、数字内容以及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等领域,支持腾讯天美、世纪华通、用友软件、东华软件、软通动力、云上江西、江西倬云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建设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重点发展以虚拟现实、系统集成和以政务、医疗、教育等为代表的行业应用软件和服务。

区科工局

区文广新旅局

区政数局

区卫健委

区教体局

到2025年,规模以上信息传输、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达到100户以上,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

区科工局

区发改委

各乡镇、街办

11

着力布局发展未来产业

聚焦前沿领域,依托江西省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南昌研究院、中国移动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加强元宇宙底层核心技术基础能力的前瞻研发,推进深化感知交互的新型终端研制和系统化的虚拟内容建设,探索行业应用,引进和培育一批掌握元宇宙关键技术及应用的领军企业。

区科工局

区商务局

(四)深化产业变革,增强转型升级新动能

12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赋能

探索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业,在南昌VR科创城打造VR智能制造项目。

区科工局

区发改委

依托联想人工智能研究院、江西省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5G、AR/VR、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广“机联网”“厂联网”等示范应用。

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实施企业上云计划,引导区内小微企业使用国内主流云服务商的云主机、云存储、云桌面、云网络、云安全、云办公、云管理、边缘云等应用服务,降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营成本,提升生产、运营、服务效率。

13

推动商贸数字化转型

发展电商直播、泛娱乐直播等直播经济,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商直播龙头企业。持续开展“赣品网上行”“双品购物节”等电商节庆活动,到202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网络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

区商务局

指导商业街区开展数字化改造,支持、引导建设或改造一批智慧商超和农贸市场,到2025年,全区建成2条以上智慧街区,2个左右智慧农贸市场。

发展新零售业态,培育一批新零售示范企业,积极推广无人店、智能便利店、自动售货机,到2025年,全区新增新零售示范企业(门店)10家。

14

推动数字文创提质发展

支持惠民文化建设与服务数字化,实现文化场馆服务人次的自动化采集、统计、呈现,达到100%覆盖率。引导支持社会化博物馆、展览馆、大型连锁书店开发数字化产品,到2025年达到60%覆盖率。

区文广新旅局

区科工局

区商务局

推动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智慧图书馆建设。支持数字文娱原创研发,大力推动影视动漫、电子游戏行业发展,积极举办全国性电竞赛事等活动。加快打造集游戏研发、游戏发行、IP 孵化与制作及研运一体的游戏产业生态。

大力推动5G、物联网、AI、VR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广泛运用,深化智慧景区建设,打造“鸿鹄VR+旅游”品牌。

15

推动数字金融创新发展

支持金融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线上信用产品,积极发展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型金融,推进企业信用信息与“信易贷”平台对接。

区金融办

区科工局

区发改委

区市监局

鼓励金融科技与组织创新,鼓励设立互联网银行等创新型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对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

16

推动数字农业提速发展

加快红谷滩“元宇宙”-VR数字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加大智慧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与成果的推广应用,强化智能识别、智能传感等物联网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动应用智慧农业技术辅助农业生产。到2025年,全区建设2个左右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

区农业农村局

区城投公司

加强数字化农机具推广应用,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智慧养殖、园艺作物智能化生产等数字化项目,推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云农场建设等融合发展。

17

推动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升级

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加工配送中心、产地集配中心和交易中心。

区商务局

区农业农村局

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民间合作,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全面提升农产品商贸流通效率。

区农业农村局

区商务局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建立农产品大数据系统,整合加工、仓储和流通各环节数据信息,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区农业农村局

区市场监管局

区商务局

(五)布局数字基建,夯实数字经济新底座

18

实施网络基础设施覆盖工程

加快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网和“双千兆”建设,推动千兆光纤网络逐步向行政村延伸覆盖,加大公共资源的开放力度,为5G基站、通信机房及配套通信设施建设提供场所和便利,推动5G网络在全区社区和行政村基本覆盖,在南昌VR产业基地、南昌VR科创城、慧谷产业园、绿地国际博览城等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加速打造面向公众通信、企业服务和公共服务的5G室分网络。

区科工局

南昌移动

红谷滩分公司

红谷滩区

电信分局

红谷滩

联通分公司

中国铁塔

南昌分公司

城西分局

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积极推进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对各类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开展全面IPv6升级改造。

区委宣传部

提高NB-IoT网络覆盖深度广度,逐步向农村和农业示范区延伸,建设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搭建统一物联网(IoT)管理平台,打造省内领先的物联网生态系统。到2025年,每万人基站数达到25个,5G企业用户普及率60%以上。

区科工局

19

实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立足数据汇聚应用需求,加快建设一批大型通用数据中心和行业性数据中心,同步搭建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多元普惠计算设施,推动数据中心从存储型向计算型升级,推动数据中心与多元算力协同发展,为新型智慧城市提供有效支撑。

区科工局

南昌移动

红谷滩分公司

红谷滩区

电信分局

红谷滩

联通分公司

中国铁塔

南昌分公司

城西分局

面向南昌VR产业基地、南昌VR科创城、慧谷产业园等重点行业、园区企业提供IaaS、PaaS、SaaS等云服务,打造中部领先的互联网数据汇聚地和云服务生态基地。

区科工局

20

实施融合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推动信息化手段在电网中的应用,重点建设运营好以特高压为骨干的智能电网。

区发改委

区供电分公司

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结合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和城市更新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智慧灯杆建设,按照能合则合的原则,鼓励多杆合一设置综合杆。

区城管局

区住建局

区资规局

依托“i南昌”舒心停车应用,鼓励现有或新建停车场按照智慧停车管理要求,升级改造停车设备系统。

区城管局

区城投公司

区政数局

21

实施网络安全设施保障工程

完善网络安全体系,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级保护制度,实施“关后门”“堵漏洞”“防断供”关键防护和数据保护。

区委宣传部

区政数局

实行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明确各环节安全责任主体,防范数据泄露和被非法获取。

建立数据安全评估制度、安全责任认定机制和重大安全事件及时处置机制,制定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

根据上级部署,巩固提升信创工程成果。

区委办(区委保密机要局)

(六)探索市场配置,发掘数据要素新价值

22

实施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工程

实施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工程。推动各部门按要求全面梳理本单位政务数据资源,在南昌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成编目和挂接,编制形成全区统一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

区政数局

区直各单位

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协调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实行“一数一源一标准”,实现相关系统、数据向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全量汇聚,并依目录要求实行动态管理,为政务数据共享、数据价值挖掘、数据开发创新等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23

实施数据要素交易流通工程

配合市级相关部门争取省大数据交易中心落户南昌,加快数据交易场所及配套机构建设。

区政数局

(七)拓展设计研发,丰富数字化应用新场景

24

实施应用场景统筹谋划工程

研究制定全区数字技术应用场景行动计划,构建与数字化发展高度契合的多元应用场景。深化推进政务服务、政府运行、生态保护、市场监管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

区发改委

区直各单位

重点打造“智慧交通”“VR+教育”“VR+医疗”“VR+文旅”“VR+公安”等具体应用场景。

区城管局

区教体局

区卫健委

区交警大队

区文广新旅局

区公安分局

区科工局

区医保局

25

畅通场景供需渠道

共同探索“政府搭台、各方出卷、企业答题”模式,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机衔接。

区发改委

区直各单位

组织各部门、企业分别提出诉求,梳理形成“机会清单”“产品清单”向社会公开发布。

搭建线上线下发布平台,举办场景沙龙、对接会等主题活动,将应用场景转化为市场机会。

26

加快场景示范推广

探索建设区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滚动推进项目库,打造一批数字应用场景集成示范区与孵化器。

区发改委

区政数局

区科工局

区商务局

全面落实应用场景“十百千”计划,分批次制定《红谷滩区数字经济产品服务推荐目录》,引导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应用企业创新产品(服务),围绕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制造等领域,持续在全区范围内征集应用场景需求及优秀解决方案,建设10个以上应用场景示范,50个以上应用场景示范项目,100个左右具有爆发潜力的高成长性企业。

(八)推进数字治理,打造社会管理新能级

27

一网通办

提升智慧便捷的服务能力,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签)章互通互认,深化“免证办理、相同材料只交一次”改革,建设政务服务地图,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

区政数局

建立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画像,推进政务服务平台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深化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分级分类打造“一站式”主题集成服务。

加强政务服务事项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市域通办、跨省通办,打破事项办理属地限制,建立健全异地代收代办工作机制。

28

一网统管

提高数字化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能力,建立健全多渠道智慧化监测预警机制。

区卫健委

区政数局

深化智慧新警务、智慧消防、智慧司法建设,加强住房城乡建设数字化管理。

区公安分局

区消防大队

区大院

消防大队

区住建局

运用“智慧平台”开发“餐饮单位风险等级评定”模块,全面建立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及中型以上餐饮服务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建立互联网+药店,通过接入我局智慧监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智慧监管新模式。

区市场监管局

区商务局

全面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行部门联合抽查,将抽查结果及时公示,实现“守信无事不扰、失信处处受限”,推动信用监管。

积极探索推进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归集数据,推行“信用+大数据”监管。继续推行“工品查”的使用,同时将产品质量日常检查情况录入智慧平台终端,实现信息中心数据共享,及时掌握产品质量监管情况。

持续推动政务信息系统和公共安全视频的统筹接入,打造各行业、各领域数据应用专题。

区政数局

29

一网协同

强化“赣政通”办公协同,推动区、乡、村三级非涉密公文100%接入交换体系,实现各级各部门收文、拟文、审定、签发、盖章、发文全程电子化,促进“指尖”办文“零时延”。

区政数局

区公安分局

区城管局

加大视频会议系统推广应用,加强与各片区、各部门视频会议系统兼容对接,实现纵向三级全覆盖、横向全联通,提高政府内部办公效率。

进一步完善“赣政通”与“赣服通”的联通渠道,全面推行“赣服通”前端受理、“赣政通”后端办理的“前店后厂”政务服务新模式。

推进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设机关内部“一件事”集成协同应用,推动机关内部办事流程再造和效能提升,搭建高效协同“内跑”体系,实现“材料申请一张表,办事平台一张网,部门联办一件事”,一次申报、限时办结。

30

数字教育工程

推进区级智慧教育示范校和智慧教室建设,完善智慧考试创新应用,加快智慧作业推广普及。强化智慧研训,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惠共享。

区教体局

推进“智慧阅读”工程,共同开展课后在线辅导试点,探索“5G+VR”教育应用场景建设,强化数据治理和网络安全保障。

31

数字养老工程

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推动市场化和公益性养老适老服务互补,促进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与互联网健康、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共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区民政局

区卫健委

区发改委

区医保局

各乡镇、街办

升级优化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为老龄人口提供全方位、智慧化、个性化的便捷服务。

推广普及智能养老设备和服务APP,全面提高居家养老医养、安防、娱乐等服务水平。

积极推动老年课堂、网络社区、预约上门服务等应用,提升老年人基本数字技能。

32

数字社区工程

推进视频监控、智能门禁、身份认证、车辆识别等技术产品在社区部署应用。

区委政法委

区民政局

区住建局

区公安分局

区卫健委

各乡镇、街办

推进社区数据采集、政务服务、基层党建、养老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家政服务、住房租赁、协商自治等各项业务的统一平台管理、一体化服务。

加快社区视频监控建设应用,开展对社区环境卫生、车辆出入、社会治安、矛盾纠纷等社区综合运行情况的实时可视化展示和智慧化管理。

33

数字乡村工程

加快推动农业地区水利、公路、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和疫情防控数字化水平。

区委宣传部

区农业农村局

区商务局

区生态环境局

区文广新旅局

建立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打通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加强农村生态系统监测、人居环境监测,对农村地区垃圾收运、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维护等进行数字化监测分析,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水平,打造绿色智慧乡村。

提升乡村数字治理能力,推进乡村党务工作线上线下协同开展。

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通过主流思想网上传播、融媒体中心建设、乡村特色文化宣传、村基层文化服务机构信息化,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九)创新机制供给,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

34

完善市场主体培育机制

建立数字经济领航企业培育库,优选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区科工局

区发改委

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引导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技术人才,实现产业的数字化赋能和数字产业的跃升发展。围绕数字经济产业赛道,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的“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企业。

区科工局

区中小企业局

区金融办

区文广新旅局

建立完善“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加强对数字经济领域重点培育企业的帮扶、指导、服务。

区中小企业局

区发改委

区科工局

35

优化审批服务机制

推动开展“一照多址”“集群注册”“住所承诺制”等登记改革,推动各部门数据共享、流转,深化“宽入严管”的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模式。

区市场监管局

鼓励在南昌VR产业基地、南昌VR科创城等数字经济特色园区,探索建立数字服务中心窗口,全程代办数字经济企业ICT等各类证照。

区政数局

数字经济产业园区行业主管部门

36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探索建立应用场景建设容错纠错机制,探索“沙盒监管”措施,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领域监管。对新业态新模式设置一定的观察期,预留发展空间。对存在较大潜在风险的,依法依规严格监管。对触及法律法规红线的,坚决依法予以取缔。

区市场监管局

区司法局

强化专利保护宣传,完善技术专利保护协同机制,建立专利侵权快速处置机制。

区市场监管局

37

创新招商工作机制

聚焦重点产业赛道,组建红谷滩区VR-“元宇宙”招商尖刀班,引育能带动上下游发展、积蓄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增强产业竞争力。

区科工局

区商务局

区发改委

区中小企业局

对阿里巴巴、华为、腾讯、世纪华通等链主企业实施头部企业落地计划,“一企一策”量身定制专项招商政策,积极推广“轻资产、重资本” 招商模式和产业链招商模式,持续引进国内外知名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在红谷滩设立区域总部、研发总部、业务总部,积极与头部企业合作引进培育一大批有成长潜力的数字经济独角兽、瞪羚企业。

38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

对南昌VR科创城、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示范基地、海康威视区域总部等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项目优先纳入重大项目计划,给予精准帮扶。

区发改委

区直各单位

各属地

组织实施数字经济领域年度“项目大会战”,推动重大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研究建立针对数字经济产业项目特点的服务保障机制,对列入各级重大项目目录的数字经济产业项目,强化项目前期服务,配合推动“拿地即开工”模式,鼓励提供代办帮办服务。

39

畅通合作交流机制

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交流,积极承接发达地区数字产业及相关领域产业转移。

区发改委

区商务局

区科工局

持续落实与广东省七市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建立跨地区“数字经济产业飞地”,开展与杭州钱塘区等发达区域交流合作。

支持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有关组织在红谷滩区举办具有全球性和全国性的数字经济会议、论坛、展览活动。

二、保障措施(共7项)

40

强化组织领导

高规格成立红谷滩区发展数字经济领导小组和区数字经济办,高位推动全区数字经济发展。

区发改委

区科工局

区直各单位

强化智力支撑,高标准建立全区数字经济发展智库。

区发改委

41

完善财税保障

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统筹区级相关资金用于支持数字经济发展。

区财政局

区发改委

区科工局

发挥政府采购政策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产品和服务率先在政务领域应用,支持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示范应用。

区财政局

区发改委

区科工局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加大对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场景、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及试点示范等支持力度。

区发改委

区科工局

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项扶持政策,以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

区税务局

区科工局

42

强化融资支持

积极争取省市数字经济发展基金向我区倾斜,加快与省市国资平台联合组建总规模不低于30亿元的VR产业母基金,重点扶持区内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具备高成长性、有上市潜力的数字经济企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效应,谋划设立数字经济融资风险补偿基金,重点扶持区内种子期、初创期的数字经济企业,逐步建立针对数字经济领域产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模式。

区科工局

区金融办

区城投公司

引导优质数字经济企业对接资本市场。

区金融办

区科工局

区发改委

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服务模式创新,面向数字经济企业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订单抵押等多种专属信贷产品,为数字技术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区金融办

区财政局

区科工局

区人社局

区市监局

加大驻区金融机构对我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组织开展金融助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产融对接会。

区金融办

区发改委

区科工局

区商务局

43

加强人才支撑

制定数字经济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制定“高精尖缺”数字经济引进人才政策,在研发、落户、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更具吸引力的政策,积极探索按照企业贡献下放人才政策自主权

区委人才办

区发改委

区直各单位

深化校地合作,支持高校设置数字经济类学科专业或开设相关产业学院,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协调联络机制,千方百计留住在昌高、中职毕业生。

区委宣传部

(校地合作办)

区教体局

区科工局

区发改委

发挥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优势,组织开展技能人才实训活动,努力破解企业一线用工难的现实问题。

区人社局

区科工局

44

降低要素成本

积极支持将数字经济发展领域项目纳入国家或省级重大项目清单,对纳入国家重大项目以及省政府重大项目区清单单独选址项目清单的数字经济发展领域重大建设项目,使用国家配置用地计划指标。

区发改委

区资规局

争取省市支持,在我区布局工业用地。在规划许可的前提下,鼓励各地积极盘活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和家庭住所、租赁房等资源,为数字经济主体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

区住建局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加电力市场化交易。开通数字技术企业电力接入绿色通道,优先保障数字经济园区、企业电力接入。

区发改委

区供电分公司

45

营造发展氛围

将数字经济知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专业能力培训计划,每年举办数字经济培训班。

区发改委

区委组织部

紧扣国家和省、市有关数字经济发展重要决策部署,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加大数字经济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宣传力度,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撑和良好社会氛围。

区委宣传部

46

强化考核督导

出台年度工作计划,细化工作举措,对数字经济重点工作任务实行“每月一跟踪、每季一调度、半年一讲评、全年一考核”。

区发改委

区科工局

区委综合考核办

将数字经济发展工作纳入全区综合考核内容并强化结果运用,对工作成效显著的予以通报表扬,工作落实不力的予以问责,进一步调动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强化数字经济相关统计分析工作。

区统计局

区科工局

各乡镇、街办